首页
logo
APP
上幼儿园之后,孩子有这个习惯家长一定要重视!小心孩子被小伙伴们「嫌弃和孤立」!

国际育儿小报

最新国际育儿资讯

本来以为上了幼儿园,总算可以把神兽送进牢笼了。
结果,这才几个月,小编看到小区好多妈妈的讨论,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很多妈妈吐槽说,宝宝变身成了「纪律委员」——
“妈妈,外婆洗完手把水甩地上了!”
“妈妈,爸爸吃饭没有光盘!”
“妈妈,爷爷今天骂我了!”
不用说,这肯定是幼儿园里学到的。
最早脑子里面首先想到的是「孩子们开始遵守规则了」,但是,后来却发现这样的讨论越来越多……
嘿!这不就是打小报告嘛!
可能很多家长看到「打小报告」这几个字都乍一惊,甚至还带有一些反感,但是,对于 3 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打小报告」背后的动机,其实并不糟糕,这只是孩子成长路上,几乎必经的一个阶段。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行为算是打小报告?孩子为什么会打小报告?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孩子打小报告这种情况呢?
什么样的行为是打小报告
我们通常会笼统地把「孩子向大人、老师诉说别的小朋友没有办到或者做得不好的事」,认为是在打小报告。小到某某同学白了他一眼,谁谁谁上课吃东西;大到某两个孩子起争执甚至打了起来,谁谁谁考试作弊等等。
很多事情都可以成为孩子打小报告的内容,这些违反准则的事可小可大,有的无足轻重,有的刻不容缓。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分清两个概念:
告知 & 告状
所谓告知(telling),就是为了保护自己或者其他小朋友免受伤害,向大人寻求帮助;
所谓告状(tattling),就是情况并不危急、也不会有人受伤害,告状只是为了让当事人陷入麻烦。
比方说——
他们在楼道里追逐打闹——楼道狭窄,追逐打闹会有潜在危险,需要大人介入,这是告知;
他堵在楼梯口不让其他小盆友过——没有危险,孩子可以自己解决,这属于告状。
不难看出,同样是打小报告,出发点却是大不相同的。
为什么会打小报告
根据统计来看,幼儿园里 3~6 岁的孩子,平均每人每天都会打一次小报告,频繁一点的,甚至可以告上五六次!
可见,打小报告在幼儿园里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那么,孩子为啥对打小报告这么感兴趣呢?
首先,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宝宝来说,学校里的一切都很新鲜。而每天跟性格各异的同学打交道,孩子们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即便是自己的同龄人,生活处事方式也是完全迥异!
毫无疑问,这样的新鲜劲,除了勾起好奇心,还会让孩子感到很困惑。所以,回到家之后,不等家长问起,宝宝就会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满足自己表达的欲望。
这个过程中,自然就会说到其他的小朋友。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世界里,自己必然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其他小朋友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在他们看来,都很「奇怪」。
更不用说,在和其他小朋友的相处中,可能还会遇到很多不开心的事情。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发展理论中也说到,3~7 岁的孩子处于「他律期」,他们会认为制定规则的人是权威,而规则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必须服从。如果别人不守规矩,哪怕跟我无关,我也要告到大人那里去(倒也没啥坏心眼)。
其次,就是对规则意识的捍卫。
在幼儿园阶段,这个本质上,就是对初学规则的捍卫,也是因为孩子们处在一个规则意识的萌芽期。
所以,对于以上两种行为来说,都不用过度担心,本质就是孩子自身世界观的形成过程。
但是,如果频繁的打小报告,那么,我们就需要注意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在分析孩子爱打小报告的原因时,提到一个词——向师性,这是学生的本质属性:作为一名学生,要遵守规则,听从老师的指挥,执行老师的命令,同时,也希望从老师那得到正面的关注(这跟他律期的特点不谋而合)。
也就是说,孩子会想要获取较高的地位、赢得更强的存在感、抢占更多竞争机会。而打小报告,可以帮助他们很快达到目的。
因此,就需要家长对这些小报告的类型加以区分,出于什么心理因素,究竟是善意的还是别有动机的。
而我们细究一下,频繁打小报告的动机,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
1、求保护
「他把我的玩具弄坏了」
「他拿了我的橡皮不肯还我」
来打这类小报告的孩子大多性格比较腼腆,属于乖巧听话的那类,他们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没有办法自己解决矛盾冲突,只好向大人打小报告,发起求助信号。
2、求表扬
「刚刚他把果汁洒在地上,是我拖干净的」
「今天我被老师奖励了一朵小红花,可他没有」
来打这类小报告的宝宝其实就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与家长沟通,从而得到表扬。
3、求正义
「他上课讲话,而且发言的时候没举手」
「他过马路的时候闯红灯了」
这类宝宝秉持着心中的正义,坚持朴素的道德感,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遵守规则,一旦看到不良行为就想要制止,因此告起状来也绝不含糊。
4、发生冲突
「他把别人的自行车轮胎扎破了」
「他骂我」
这类小报告是最头疼的了,两个稚嫩的孩子因为成人眼中的小事情发生争执,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有理,真的是难以判断。
家长如何应对
说到打小报告的危害,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会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如果孩子习惯一遇到什么事就以告状的形式打小报告的话,身边的人就会疏远他、戒备他,逐渐不再信任他,甚至孤立他。
一旦这种不信任感植根于孩子心里,他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相应地,也不会信任别人,未来也很难再坦诚、轻松地面对他人,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幸福感。
更何况,打小报告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家长、老师不可能一直在孩子身边,为孩子「主持公道」。孩子需要成长,需要独自面对并解决问题。
而说到底,打小报告是一种社交行为,但是,这个行为造成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负面性。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想要认识其他小伙伴,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了。为了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或者说在这个社交圈里的价值,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主动做一些事,包括打小报告。
就好比有的男生会拽喜欢的女孩子的头发,或者故意做一些她不喜欢的事情,只为引起女生的注意。确实引起注意了,但是,也被讨厌了。
这也就意味着,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减少打小报告的行为。但是,不鼓励 ≠ 不回应。大人的默不作声到了孩子眼里或许就变成了默认,长此以往,在错误信号的指示下,孩子很有可能越走越偏。
当然啦,在这之前,我们要告诉孩子,有一些情况是一定要跟大人反馈的:比如,有人处于危险、被霸凌,毫无疑问,必须第一时间告知家长或者老师;
在此之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宝宝打小报告的动机,来分别应对:
求保护型——
「他把我的玩具弄坏了」
先安慰孩子,看看能不能把玩具修好。一定要询问当时的具体情况,这个玩具是故意被弄坏的还是无意的,如果是故意的,问清弄坏玩具的原因,指出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如果是无意的,鼓励孩子主动和对方沟通,让孩子独立解决。
求表扬型——
「刚刚他把果汁洒在地上,是我拖干净的」
遇到这种情况,宝宝就是为了得到家长的肯定,那就不要吝啬表扬。
针对宝宝主动拖地这个行为表示肯定,说明他有卫生意识,也考虑到地上有水的安全隐患,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要持续保持!下次也可以尝试直接和那个小朋友讲,两个人一起把地拖干净。
求正义型——
「他过马路的时候闯红灯了」
宝宝将他看到的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告诉大人,意在指责对方的违规行为,而他自己是遵守交通规则的。
此时,我们首先要表明态度、统一原则,遵守交通规则是对的,过马路的时候就是要按交通信号灯通行,否则容易发生意外。
但是,我们没办法控制其他人的行为,更没有办法让所有人都遵守规则,能做的就是保证自己遵守的前提下,向身边的人发出更多的倡议!
发生冲突——
「他骂我」
这种是最棘手的。
假如遇到这类情况,建议,先听一下孩子们是怎么说的,如果有可能,最好分别听一下两个孩子各自的说法。
举个例子,两个孩子都想看动画片,但是各自喜欢的动画片都不一样,这时候,家长完全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比如让孩子用最简单的方式——剪刀石头布,来解决。
赢了的人可以先看 15 分钟,接着轮到输了的人,这样,我们仍然可以做到尽可能的公平。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11月05日
355
15352
点击展开全文
关于管教孩子的7句常用的话
19040752
宝妈分享:婴儿睡觉指南
10604931
10个关于家庭健康饮食的建议
19234491
gjmm
下载國媽APP,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打开“國媽APP”查看,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