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go
APP
关于宝宝喂养和产后修复,你最关心的问题,专家来回答!

国际育儿小报

最新国际育儿资讯

1. 备孕通常需要额外补充哪些营养元素?
根据美国妇产科学会(ACOG)和大部分美国OB的建议,妈妈们孕期主要需要关注这几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叶酸、铁、钙和维生素D、DHA。
但是以上这些维生素和矿物质,每个妈妈到底需不需要额外买补充剂来吃还是要以医生的建议为主。因为每个孕妇的身体状况都是不同的,不能听别人说什么就去补什么,而是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针对自己个人情况来有选择性的进行补充。比如平时饮食中吃鱼和海产品比较少的医生可能会建议补充DHA,有贫血状况的准妈妈医生会建议额外补铁等等。
ACOG也指出,保证均衡的饮食才是确保孕妇获得所有所需营养的最佳方法,各种营养元素补充剂并不能作为孕妇的首选。
专家:叶酸和铁是孕妈妈必须补充的两种最重要的营养物质。叶酸是一种B族维生素,有助于大脑和脊髓的正常发育。胎儿神经管缺陷和贫血等问题可能是孕妈妈在怀孕期间叶酸缺乏所造成的。
铁在怀孕期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有助于通过红细胞运输氧气。缺铁会导致贫血以及出生时的并发症。
钙和维生素D是帮助宝宝骨骼发育所必需的维生素。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吸收钙,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骨质疏松和佝偻病。
2. 母乳喂养妈妈需要忌口吗?
一般情况下,母乳喂养的妈妈是不需要特别忌口的,完全可以怎么开心怎么吃的!只有保持营养均衡和愉快的好心情,才能更好的喂养宝宝,给宝宝提供充足的营养。
哺乳期妈妈只需要稍微“留心”下面这些食物就可以:
酒:不建议喝,但是并非完全不能喝
咖啡、茶、巧克力:注意控制摄入量
鱼:避开汞含量高的鱼类
过于重口味、辛辣的食物:有的母乳宝宝可能会比较敏感
牛奶:有的母乳宝宝可能会过敏
传说中的各种“回奶食物”(麦芽糖、山楂、韭菜、花椒等):其实一般也都可以放心吃
专家:在母乳喂养过程中,妈妈们无需刻意避开花生、坚果这类高致敏食物,它们不会影响宝宝健康。食用高过敏风险的食物,如花生或坚果,并没有被证明与婴儿过敏与对这些食物有关。
最好还是保持均衡健康的饮食,避免进食可能会令胃部不适的食物,以确保母乳喂养期间妈妈的舒适感和幸福感。
最好也避免食用容易烹制不当的食物,像未煮熟的肉,可能导致沙门氏菌或食物中毒。
对于母乳喂养的妈妈来说,选择一款舒适的哺乳内衣也非常重要。一是可以在给宝宝喂奶的时候方便穿脱,二是能很好的托住胸部不变形。
3. 宝宝湿疹,母乳喂养和奶粉喂养分别需要注意什么?
专家:食物有时会引发湿疹,这在幼儿中很常见。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建议在宝宝出生后母乳喂养至少六个月,然后再添加辅食。在宝宝满一岁之前,不应该在饮食中添加牛奶。水解蛋白配方已被证明可以减少湿疹发作。
4. 针对不同宝宝需求,如何选择合适奶粉种类?
常见的奶粉种类主要可以分为普通配方和特殊配方两种。市面上大多数品牌的普通配方奶粉成分都是仿母乳设计、以牛奶蛋白为基础的奶粉;但是有一些宝宝可能有“特殊情况”,比如乳糖不耐或者是对牛奶蛋白过敏,那么他们喝了这些普通配方的奶粉就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这个时候就需要喝特殊配方的奶粉。
被确诊为乳糖不耐的宝宝通常是建议喝无乳糖(Lactose-free)的特殊配方奶粉,例如以大豆蛋白为基础的奶粉;而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则建议喝氨基酸奶粉、适度水解奶粉或深度水解奶粉。
一般来说,对于那些存在高过敏风险(比如有家族遗传史)、或者是牛奶蛋白过敏程度较轻的宝宝,建议选择适度水解奶粉;而如果是牛奶蛋白过敏程度比较严重的宝宝,则通常是建议选择深度水解奶粉或氨基酸奶粉。
5. 母乳到奶粉的过度,不同种类/品牌的奶粉的过度,奶粉到鲜奶的过度,如何顺利进行?
专家:从母乳过渡到配方奶粉时,应当循序渐进,以免破坏宝宝的消化能力,并找到与母乳非常相似的配方奶粉。从一种牌子的婴儿配方奶粉过渡到另一种牌子的婴儿配方奶粉也是如此;慢慢的过渡以及注意宝宝对新婴儿配方奶粉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定期检查宝宝的大便情况和情绪。
从婴儿配方奶粉到牛奶的转换是最棘手的。牛奶的营养成分与母乳和配方奶不同。牛奶通常含有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但是由于宝宝喝的牛奶(每天2-3杯)比他们喝的母乳或配方奶要少得多,钙和维生素D可能会不足,因此可以选择补充宝宝的饮食。85%的大脑发育在3岁前完成,1岁左右的宝宝正在经历体重和身高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处于学习走路等运动的阶段,需要补充更多的钙、 钾元素以保证宝宝的稳健成长。
6. 混合喂养需要注意什么?
每天最好都给宝宝哺乳至少一次。虽然现在市面上的配方奶粉已经做得非常完善了,但是母乳中有一些特有的抗病免疫因子,这是奶粉所无法取代的。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妈妈有空最好就给宝宝哺乳,即使一天只哺乳一次也胜过没有。
用奶瓶装母乳喂给宝宝喝,特别是妈妈打算从母乳喂养过渡到混合喂养或奶粉喂养的时候,这种方式能够让宝宝更容易接受奶瓶。
不要将母乳和配方奶混合在一起喂给宝宝,因为如果宝宝抗拒的话,就可能会浪费掉妈妈的母乳。建议妈妈们先给宝宝喂纯的母乳,如果宝宝还是很饿的话,再给他喝奶粉。
注意宝宝喝配方奶过敏的问题,如果发现宝宝的粪便中有血斑,那么就说明宝宝可能对奶蛋白过敏,一定要马上联系医生或带宝宝去医院检查。
专家:母乳几乎包含所有婴儿正常发育所需的营养。建议婴儿在6个月之前保持纯母乳喂养 。同样,缓慢添加配方奶粉很重要,并且还要确保您的宝宝每天都摄取足够的配方奶粉。
维生素D在食物和母乳中含量极少,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终身补充维D。混合喂养的婴儿,需要计算每日配方奶中所含的维生素D后,补充欠缺量的维生素D。婴幼儿的补充量为1岁以内每日400 IU,1岁以上每 日600 IU。研究显示维D促进钙、磷吸收,有利于骨骼和牙齿强健。
7. 产后哺乳期如何安全有效的塑身恢复?
美国妇产科学会(ACOG)认为,只要能够得到医生的批准,妈妈们产后就可以逐渐地恢复锻炼。大多数医生会在产后6周的时候给妈妈们做一个身体检查,来判断妈妈们产后身体恢复得如何,以及是否适合运动。
除了妈妈们本身的身体状况之外,产后过多久可以开始恢复运动锻炼还与你是顺产、剖腹产,以及孕期是否有坚持锻炼有关。如果妈妈们整个孕期都有坚持运动并且是顺产的话,一般来说,在生完宝宝后几天、身体不感觉到疼痛的情况下,可以先下床尝试走路、伸展身体等轻度运动。
如果是剖腹产的妈妈,就最好是多休息一段时间,等到跟医生确认伤口恢复好了可以运动之后再来锻炼。
专家:产后恢复最重要的部分是花时间休息和照顾自己的身体。分娩后的头几个月很容易过度劳累,因为宝宝会占用妈妈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分娩时造成撕裂,应该每天多次坐在冰袋上以促进愈合和减少肿胀。
产后第一周,全身关节与骨盆都会变松,加上怀孕期间内脏的挤压,以及在生产的过程中肌肉与韧带难免会拉伤,在产后初期应该避免束缚过紧的修复产品。
产后第二周,妈妈的体内机能与体力大多已恢复正常状态,但是产后腹壁的恢复速度却没有子宫收缩的快,因此容易在腹部形成空洞,造成脂肪囤积。需要持续并逐渐加强外在收缩压力来塑性。
产后第三周~6个月,原本受到子宫压迫而往上 挤的内脏,会慢慢的回复到原位,而且产后的恶露也减少了,这个阶段是妈眯们针对体型恢 复的最佳时间。
8. 宝宝需要补充维生素吗?如何补充?
维生素主要依靠饮食来补充,而宝宝出生后的饮食大概可以分为母乳喂养/奶粉喂养、开始添加辅食这两个阶段。一般来说,对于6个月以下的宝宝来说,除了维生素D之外,母乳或配方奶粉基本可以为宝宝提供他们所需的一切营养元素。所以医生通常会建议母乳喂养的宝宝,或者是奶粉摄入量不足的宝宝,额外进行维生素D的补充。
宝宝4到6个月左右通常都开始逐渐引入辅食,只要宝宝摄入食物种类多样并且均衡,正常情况下其实并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也就是说,只要宝宝能够从多样化的饮食中摄入各种维生素的话,就没有必要再吃维生素补充剂。
所以到底要不要给宝宝补充维生素还是建议爸妈咨询医生的意见,毕竟每个宝宝饮食状况和身体状况都有不一样的。如果有下面这些特殊情况的,医生可能会建议爸妈给宝宝额外补充维生素:
早产宝宝、出生时体重过轻的宝宝;
宝宝摄入的母乳或配方奶粉的量低于同龄宝宝的平均水平;
宝宝有影响其进食能力的慢性健康问题;
家庭饮食情况比较特殊的,比如素食家庭喂养的宝宝,或者母乳喂养的妈妈是素食主义者。
如果没有医生的建议,爸妈千万不要乱给宝宝补充各种维生素产品。虽然缺乏维生素会使宝宝的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容易生病,但是如果维生素补充的过多过量,不仅无法增强宝宝体质,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宝宝出现中毒的情况,比如维生素E补充过量会引起宝宝腹痛、腹泻、头晕等。
专家:前面提到过,宝宝最常缺的就是维生素D。母乳中没有足够的维生素D,所以如果宝宝是纯母乳喂养,建议补充400 IU 。此外,还有许多补充剂可用于填补宝宝的营养缺口,包括美版美赞臣的各种维生素。
宝宝4-6个月时,体内储存的铁就基本都被消耗了。调研发现中国6-24月龄的宝宝每3个就有1个贫血。如果妈妈孕期贫血或早产/多胎,宝宝就更容易缺铁。缺铁会导致贫血、抵抗力弱、缺乏活力,长期严重缺铁会造成脑部和体格发育迟缓。
辅食过渡期的宝宝和挑食的宝宝,不仅要培养良好饮食习惯,还要考虑额外给予每日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C、D 、E和B族维生素,以防在成长关键期营养失衡 造成的不可逆损害。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01月12日
890
11436

互动话题

关于宝宝喂养和产后修复,妈妈们还有什么疑问或者经验可以分享吗?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参与互动,分享育儿经验,满40字可获积分奖励哦
点击展开全文
宝妈分享:婴儿睡觉指南
10604931
10个关于家庭健康饮食的建议
19234491
如何培养一个乐观主义的宝宝?
13649462
gjmm
下载國媽APP,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打开“國媽APP”查看,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