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比较细心,他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开始「咬指甲」。咬指甲对身体看起来没有什么影响,因此让父母并不在意。但是,久而久之,这些小事却容易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变成一种本能,在孩子长大之后,带给他许多困扰。
咬指甲的原因
应该是孩子活动量不够多、感觉统合异常、无聊或正在处理困难的事情而需要打起精神。
感觉统合指的是人对于环境中的感觉讯息作选择性吸收,之后经由大脑组织、整理,再运用肢体与环境互动。感觉讯息包含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本体觉、前庭觉及运动觉。例如孩子刚开始学走路时,容易不稳或跌倒,这时透过不断的练习,整合感觉讯息,来修正自己的动作,最后成功走路。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一般会在8-10岁大致成熟。
当出现感觉统合失调,孩子会有「感觉调节障碍」,如常走路跌倒、排斥洗脸、剪指甲;「感觉区辨及知觉问题」,如用力不当、笨手笨脚的情形;「前庭系统处理障碍」,如平衡、肌耐力差,走路无精打采;「动作运用能力障碍」,如孩子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学习新动作。
当然孩童也可能会从家中遗传,或透过观察父母或兄弟姊妹,进而学习他们的咬指甲行为。
专家指出,孩子咬指甲是展现焦虑的一种行为,而当父母面对孩子的焦虑行为,不要採取威胁或责骂的方式,因为这样只是压抑了孩子的焦虑,并没有协助孩子解决焦虑的情绪。
啃指甲造成的问题
1、感染:我们的嘴巴里充满了细菌。最常见的感染是「甲沟炎」,它会引起手指肿胀、发红、疼痛和脓肿,感染问题可能持续数周。
2、发炎:当你长时间把手指塞在嘴巴里,唾液中的化学成分会腐蚀指尖的皮肤造成发炎。
3、疾病上身:手指上的微生物会带进嘴里。我们的手指接触各式各样的病原体,它们可能都潜藏在指甲底下。从常见的感冒病毒到严重的肠胃病菌,统统病从口入了。
4、指甲内嵌:指甲包含一个称为「甲母」的生成层,就像所有指甲细胞母床一样。咬伤或感染可能会损害甲母,导致缓慢形成内嵌指甲或指甲畸形。
5、面部疣:用带菌的指甲碰触脸部或嘴巴,脸或颈部可能会出现疣状物。
6、手疱疹:真正的名称叫「疱疹性指头炎」。如果你有口腔疱疹(40%的成年人有),你的手指也会经由咬指甲传染。最常见的症状是指尖刺痛灼热,一两周后,还可能化脓。
7、牙齿问题:长时间咬指甲,可能造成牙齿根部伤害、牙齿断裂或牙龈疾病。
父母怎样才能协助孩子不咬指甲?
陪孩子找到放松的方法
父母发现孩子咬手时,先暂时把自己的情绪搁置在一旁,并借由一些行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抱抱他、安抚他、拍拍他的手,或是带着他散散步、玩玩游戏。先让孩子的焦虑情绪缓和下来再说。另外,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令他感到最舒缓的状态。例如:孩子是在泡澡时会感到放松,还是散步时会感到放松。
让孩子了解,当自己的焦虑情绪升起时,可以直接暂停当下的活动,并从事可以让自身焦虑舒缓的事。
给孩子「情绪支持」
父母可以陪伴在孩子身边,试着去体会孩子面对焦虑情绪时的感受。先不要有任何的批判、评价或论断,认为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甚至于责怪孩子自己想太多或自讨苦吃。
孩子爱啃指甲的习惯,看似问题不大,却有不好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多多留意孩子有没有咬指甲的状况。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